汪元军:心系群众、化解矛盾,名副其实的“调解能手” (2021-04-22)
汪元军是奉贤区南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在多年的基层人民调解的工作中,他始终坚持“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本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理念,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及各职能部门,依靠人民群众,立足化解矛盾纠纷第一线,默默奉献,把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和自己为民服务的一片真情送到群众的心中。自2019年以来,经汪元军主持调解的矛盾纠纷累计达 160余起(其中重大案件12起、非正常死亡案件8起),成功调处156起,成功率达97.5%,达成人民调解协议141份;处理“110”非警情警务矛盾纠纷1300余起,收到锦旗十余面。
心系群众,化解矛盾
他是名副其实的“调解能手”
站在化解社会矛盾的前沿,镇里哪里有重大、复杂、疑难矛盾纠纷,哪里就有汪元军的身影。此次疫情爆发期间,他坚持贯彻发展“枫桥经验”,立足“大调解”体系建设,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70余起。
今年3月初,某出租厂房发生一起装修工程纠纷,涉及工程款、材料款、工资款合计人民币600余万元,众多分包人员聚集30余位民工以讨要工资款的名义,在施工现场拉横幅,并爬到该厂房的3楼,扬言用跳楼的方式要求责任单位支付拖欠的各项款项。
汪元军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会同镇调委会各成员单位,按照防疫防控要求,组织调解员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人员的信息登记、体温测量、分发防疫口罩,布置好接待场所,有秩序的分批接待厂房承租单位、总包单位及各分包人员、农民工,详细了解该出租厂房装修的各项情况,逐一做好登记备案,并适时做好情绪稳定劝说工作,引导合理主张诉求,并根据纠纷的复杂性,向全体人员告知需要进一步的取证、调查等事项,初步拟定化解工作方案,得到了涉事方的认同,暂时缓解了紧张的气氛。
同时,考虑到事件的紧迫性和复杂性,汪元军及时向镇政法书记作了详细的汇报,并两次参与政法书记召开的部门协调会议,根据各自分工,7次参与协调,一起有可能引发为恶性事件的纠纷最终得到了妥善处置。
胸怀大局、勇挑重任
他是善于协调的“联络员”
在复工复产复市期间,汪元军接到一起由12345市民热线转交的消费维权纠纷,经向投诉人李小姐了解:李小姐系安徽籍人员,在上海没有居住地,因有事回老家从马来西亚入境,途径上海,因疫情防控需要,被直接安置在某宾馆实行14天的隔离,期间不满意宾馆提供的房间和伙食,要求调换隔离场所并拒绝食用宾馆提供的标准伙食,与宾馆引发纠纷。
受理后,汪元军马上联系镇防控办,在得知该人员不属于本镇防控对象后,通过镇防控办及时向区防控办取得联系,并在市、区两级防控办的协调下,安排防控人员与投诉人进行了正面交流,对其反映的情况进行了核实,并在可控的情况下做出了合理调整。
事后,汪元军又致电李小姐,一是了解投诉处理的情况;二是向其进一步宣传国内防疫稳控必要性,劝导其主动配合政府部门的防疫工作,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汪元军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热忱的敬业精神得到了当事人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创新形式、广筑平台
他是以案释法的“排头兵”
根据新形式下人民调解工作新的需要,汪元军不仅从自身的角度审时度势的提高对人民调解重要性的认识,还在思想上不断提高对人民调解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不断督促自己进一步拓展思维,注重工作创新。
一是谋划建立以镇调委会调解员、各村居调解干部、村居法律顾问共同参与的“南桥驿法”APP,设立法律法规和人民调解案列库,指导基层调委会在开展实际调解中有法可依、有案可查,并可以通过该APP实现线上指导和交流案件调解,也可分享调解成果。
二是运用现在通用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扩大矛盾纠纷受理途径人民调解办案方式。
三是始终继续坚持进社区、进企业指导和参与化解矛盾纠纷,传统的以教促调方式,通过手把手联合开展的调解开展调解业务传帮带,提高调解员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工作,切实做切实实践到矛盾纠纷不上交“三不”原则,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汪元军用点滴行动书写着一名基层调解员平凡的足迹,用实际工作描绘着人民调解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不平凡的画卷,以立足本职、服务发展的大局意识,情系百姓、为民爱民的公仆情怀,爱岗敬业、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践行着对党忠诚的理想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