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一场特殊的国际仲裁案在上海开庭——案件的申请人和被申请人都来自“一带一路”国家,他们的律师来自中国、英国、美国等5个国家,仲裁庭由2名中国籍仲裁员和1名外国籍仲裁员组成,庭审速记来自澳大利亚,还配有西班牙语等外语翻译。
为了解决这起国际船舶买卖纠纷,20多人从世界各地赶来上海,开庭一连开了6天。“这个案件适用准据法为英国法,程序法为中国法和某外国法,国际化程度非常高。”上海市司法局仲裁工作处处长徐勇说,这表明上海仲裁机构的专业化、国际化服务能力在不断增强。
这是上海涉外法律服务受到国际认可的一个切面。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外国企业要进入中国,中国企业要走出国门,一进一出都离不开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法律服务。
如今,上海正在着力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上海国际法律服务中心”,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法律服务和法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积极服务上海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助力国家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
提升国际化程度
大胆“走出去”
今年九月,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的青年律师王雁将前往新加坡参加培训,她对此充满期待:“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在这三个月里,我们除了能在当地知名律所工作,还可以与当地的高校、法院深入交流”。
王雁参加的是上海-新加坡互派律师交流培训合作计划。除此之外,上海律协还制定了长期涉外律师培训计划——“领航计划”,连续4年共举办了5期,累计培养了302名精通涉外业务、国际规则和跨语言、跨文化运用能力的复合型涉外律师人才。目前,上海从事涉外法律服务的执业律师已经近3500人,占全市律师总数10%。
作为中国最早的涉外律所,30岁的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见证了上海涉外法律服务业的不断壮大。权益合伙人孙瑜介绍,如今律所在国外有7家分所,设在西雅图、纽约、塔什干、马德里等地,均由上海总部直接管理。“2018年我们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设立了办公室,作为法律提供者,见证了中乌两国间在投资和贸易等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如今,上海共有15家律师事务所在境外设立了31家分支机构,辐射范围更广,服务也更全面。如今在国际法律服务项目中,中国律所已经从最初的辅助地位,变为更多的牵头主导。在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也由过去单纯的外国律师事务所模式发展成为外国律师事务所、中国律师事务所、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等多元模式。
2022年,段和段律师与乌兹别克斯坦律师合作,代理了央企所属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的一起税务纠纷,在行政复议和一审诉讼皆败诉的情况下,二审逆转获胜,为客户挽回了3000多万元人民币的损失,显示出跨国合作的价值。
“我们2015年就设立了金砖国家争议解决上海中心,在印度、巴西等地都有设点。这几天大家都看到了新闻,金砖国家‘扩容’到11国了,这对全球经济和政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的涉外法律服务带来了新机遇。”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秘书长王唯骏说。
正如她所说,为了赢得国际信任,打造国际品牌,上海仲裁机构一直都在积极“走出去”。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上海仲裁机构受理涉外仲裁案件820件。当事人约定适用的域外法律、国际公约包括中国香港法、德国法、泰国法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10余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法律。上海仲裁委员会还获得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观察员席位,并积极参与国际商事争议解决规则、标准制定和相关机制建设。
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是大陆第一家独立第三方商事调解组织,成立12年来,坚持专业化、国际化,与全球2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商事调解ADR机构建立了联系,并建立了中欧、中美国际联合调解机制。有9人成为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证的首批中国调解员。今年还拓展了日本东京、西班牙马德里服务站,强化海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协作,为促进多边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机制保障。
坚持对外开放
大力“引进来”
目前,上海在册的仲裁员有3765名,外籍和中国港澳台籍占比23%,来自全球118个国家和地区,是在册仲裁员覆盖国别数和境外专业人士最多的内地城市之一。今年60岁的孔宏德(Peter Howard Corne)可能是公众最熟悉的国际仲裁员,他拥有英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在上海定居近30年,曾获“白玉兰纪念奖”。
从2012年受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之邀,全程参与《自贸区仲裁规则》的制定开始,这些年里,孔宏德一路见证着上海仲裁的崛起和进步。10年前他就说过:“未来,上海有望成为亚洲仲裁中心。”
这个期望如今被写进了文件里。2019年,上海出台全国首个省级仲裁改革意见,加快建设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并通过改革创新不断推动仲裁行业高质量发展,向全世界展示上海法治软实力,赢得国际信任,提升了各国市场主体来沪投资、在沪兴业的信心和动力。
上海市司法局2019年制定出台《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业务机构管理办法》,明确符合条件的境外仲裁机构可以申请在临港新片区内设立业务机构,开展涉外仲裁业务。上海成为我国境内首个仲裁业务对外开放的城市。文件出台当年,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中心便在上海设立业务机构,截至2023年6月,已受理涉外知识产权案件近80起。
目前,上海已成为我国境内外仲裁机构资源最集中、最丰富的内地城市之一,也成为国际仲裁走进中国、中国仲裁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2021年,三年一度的《国际仲裁调查报告》显示,上海首次跻身全球最受欢迎仲裁地前十名,位列第八。
这样的高质量“引进来”,对于机构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都非常必要。市司法局律师工作处处长叶斌介绍,上海目前有8家中外律所联营办公室开展联营试点,这些参与联营的外国律所主要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及日本,8家联营办公室共有律师115人,其中中方98人,外方17人。“联营双方开展业务合作的领域十分广泛,能为客户提供跨法域法律服务,并在合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色、资源网络和地域作用,实现优势互补。”
此前,上海科伟律师事务所与英国史密夫斐尔律师事务所联营办公室协助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两笔无抵押固定利率债券,还协助上海最大的民办高校建桥教育集团完成全球首次公开募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2020年登陆港股教育板块的首家中国公司。
对“走出去”企业来说,知识产权境外保护工作也非常重要。上海公证机构主动提供保全服务,为企业境外专利申请、转让、许可、涉外诉讼和国际仲裁提供了证据支撑。此外,为了增进与世界各国公证界的相互了解,把公证领域的最新成果带进来,上海连续多年派代表参加国际公证联盟和国际公证合作委员会召开的相关会议,探讨研究公证前沿问题,参与国际公证规则的制定,在推动中国公证制度改革和完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锤炼自身内功
稳稳“扎下去”
“涉外法律服务体现在三个层面,包括‘引进来’,满足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融资、并购、诉讼仲裁等法律服务需求;还有助力中国企业和公民‘走出去’,为其提供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以及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与外国律师共同打造‘互联互通、互学互鉴’的深度交流和合作。”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季诺说。
可见,要在国际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除了“引进来、走出去”,还必须擦亮“上海品牌”。
今年4月,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主任段祺华多了一个新身份:上海市法学会涉外法治研究会首届会长。这是全国首个省级涉外法治研究会,将成为涉外法治研究重大平台、咨政建言高端智库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两年前的4月,环太平洋律师协会第30届年会在上海举办,这是上海开埠以来首次举办国际主要律师组织的年度盛会。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和代表共话“世界经济贸易规则变革与法律行业的机遇和挑战”,在国际律师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律师的风采。
从2019年开始,上海连续四年在中国进口博览会期间作为配套活动举办“上海国际仲裁高峰论坛”,着力打造国际仲裁交流合作高地,向世界展示中国仲裁理念,发出上海仲裁声音。
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携手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上海凯声商事专业调解资格培训中心,已经为全国各地法院、政府部门、国企、律所的580名学员进行过培训。还受香港律政司邀请,为香港大律师公会举办商事调解员培训。
前几天,华东政法大学国际调解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上海举行,这是国内高校首家国际调解研究中心。“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尤其是新加坡调解公约的开放签署以及世界银行将商事纠纷解决作为营商环境评估的重要指标,调解逐渐成为与诉讼、仲裁相并列的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重要方式。搭建产学研相互贯通的平台,可以携手解决调解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上海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张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