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榜样力量 让法治上海生机勃勃 (2023-12-13) 来源:解放日报
先进是看得见的标杆,榜样是触得到的力量。
他们是扶弱济贫、为民立法的侠客,是大墙内迷途灵魂的引航员,是活跃于国际法律舞台涉外法律服务的弄潮儿……虽身份不同,岗位各异,但冬去春来,他们怀着同一个目标:彰显司法公正、践行公平正义、维护人民利益。
13个先进集体,28名先进个人,来自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刑事执行和公共法律服务等各条线。第一批主题教育开展之初,他们组成了“法治先锋”巡回宣讲团。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面向各区完成了多次专场巡讲活动,并将在全市开展常态化巡讲。
走进宣讲现场,阵阵掌声表达着精神共鸣;打开“上海市司法局”视频号,生动的宣讲视频广为传播。“法治先锋”们以崇高的信仰追求,夙兴夜寐的奋斗精神,创新求变的胆识勇气,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就了不凡的事业。他们的宣讲,在广大基层政法干警中引发热烈反响,起到铸魂增智作用。
点点星光,绘就法治上海绚丽画卷。“法治先锋”巡讲,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上海新篇章中的现实意义,丰富了上海司法行政人“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时代内涵,汇聚了推动全面依法治市和司法行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引领着更多人投身于法治上海建设这一实践。
公正专业 以崇高信仰维护人民利益
“法治先锋”巡回宣讲启动仪式和首场报告会安排在闵行区举办,当天500多名来自上海司法行政系统的党员干部和闵行区委政法委、区司法行政系统的基层干警聆听了报告会。听到感动之处,现场掌声雷鸣。
“给我一具尸体,我就能让他‘说话’。”邵煜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法医病理专业室主任,也是“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个人”,“我平均四到五天就要解剖一具尸体,每天倒火车、坐飞机,辗转于各个医院的太平间和殡仪馆,手术台上一干就是六七个小时。”邵煜的宣讲揭开了法医神秘的面纱。
与会干警表示,邵煜的事迹告诉我们,捍卫公正既需要科学精神,更需要无私奉献和艰辛付出。报告会起到正风促干的作用,让我们明白在推进法治建设事业中,要时刻保持“赶考者”的清醒和“实干家”的勤奋,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争做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时代政法人。
专业性是司法行政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因素。因为专业,公正才得以捍卫;因为专业,才能赢得群众信任,而这就是法治的力量,并且一脉相承。
在宣讲团成立之初,上海市司法局就要求深挖提炼先进典型事迹,注重突出故事性和感染力。同时,还要按照“4+1+1”的比例组建团队,即每次专场巡讲团都由4名省部级以上荣誉先进典型、1名优秀青年和1个承办单位先进典型组成,旨在兼顾差异性和代表性。
他们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凡的业绩,离不开身体力行。在上海市女子监狱六监区,有一个特殊的罪犯群体——艾滋病女犯。1994年出生的王灿已经与这个群体“朝夕相处”了近2000个日日夜夜。有人问:“每天和她们面对面,不害怕吗?父母不担心吗?”王灿总会一笑而过。她早已在心里许下对警徽和藏蓝的承诺:无须多言,只看行动!
“践行改造宗旨,回送守法公民,是监狱人民警察永恒的职责。”王灿说,在执法和改造工作理念中,希望与绝望只有一字之差、一病之间、一墙之隔。“我要做的,就是帮助艾滋病女犯在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救赎中,温暖即将冰封的心灵,让迷途的人找到回家的路!”
听完宣讲后,奉贤区律师事务所第二联合党支部书记袁欢欢很有感触:“每一位宣讲先锋,都是推进法治上海建设的领路人和支撑者。从一个人,到一个部门,再到一个群体,厚积薄发,循序渐进,法治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明!”
践行职责 以不懈奋斗展现工匠精神
“让平面的法条变得立体,让枯燥的制度变得生动,这是立法人必须拥有的情怀和温度。”上海市司法局立法一处李翔斌在宣讲中提到,在重新修订《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关于“将女性生育假由30天延长到60天”的内容曾引发激烈争论。
“因为此举将增加社会成本,能否提振生育率却有待验证。”李翔斌说,“犹豫过后,我们还是坚定地将这条规定纳入其中,因为这符合‘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可以让群众时刻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和力量。”
上海要想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需要“绣花”功夫。立法一处始终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法律条文充满温暖,为市民提供更多触手可及的优质公共资源。
试想,一位家庭主妇白天可以把老人送到社区长者之家进行日间照料,把家里小孩送到社区宝宝屋进行托管,自己可以趁这个时间去社区活动中心听场讲座、参加活动。到饭点了,如果不想做饭,可以去社区食堂吃平价饭菜。生活中有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可以直接咨询签约的家庭医生;遇到法律问题,也可以直接打电话或者去法律服务窗口寻求法律咨询。
如今,这样的场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这得益于本市《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上海市公共法律服务办法》等法规规章的相继出台。作为承担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城市运行安全领域地方立法和法治保障工作的政府立法工作者,他们坚持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去精雕细琢每一个细节,努力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法治的温度。
在他们看来,“制定好一项法律制度,与建造一座大楼并无二异,需要的都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轻微违法不罚清单、免强制清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专用信用报告替代证明、统一综合执法系统……这几年,上海市司法局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处多项工作收获“国内首创”,许多“上海经验”“上海做法”获得国家充分肯定并复制推广,有的还吸纳进法律法规,固化为国家层面制度。
上海首份轻微违法不罚清单自2019年3月15日实施,至2023年9月底,上海有54万余家企业受益,减免罚款金额超过8.16亿元。“正是全心为民,使我们千方百计在原则性的法律规定和执法实践之间架起桥梁,让不易实施的制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惠及企业群众。”该处工作人员王士东在宣讲中说。
突破求变 以创新胆识完成时代使命
养宠扰邻、高空抛物、楼道堆物……这些不文明现象如何杜绝?业委会“组建难、运转难”、物业管理“费难收、标准难调”怎么办?今年7月,黄浦区发布了全国首个区级层面的《住户守则(2023版)》,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有了依据。
这份守则的诞生历经了六年,2017年,半淞园路街道耀江花园居民区通过基层民主协商制定了1.0版《住户守则》,被誉为上海首个城市版“村规民约”。此后的六年间,全区涌现了244个各类自治规约,各类小区都走上了法治、德治、自治、共治的“四治”之路,新版守则可谓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也体现了循法而行的法治精神。
良法善治,执法为民,正是通过一桩桩、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用实际行动,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践行为民初心。
“我和我的团队潜心钻研,在化工、航天、集成电路等领域不断地寻找法律与科技的最佳结合点,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为中国科技的创新发展保驾护航。”在首场专场报告会上,律师张逸瑞的宣讲让听众深受鼓舞。
作为一名知识产权领域的非诉律师,张逸瑞欣喜地看到,经过多年的潜心积累,自己的业务从技术引进转变为技术输出,国家在实现自主创新的同时对全球科技进步的贡献日益显著。接下来,更要以护航创新发展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成为自身专业领域的“创新者”。
说到创新,近年来对大众影响最大的便是电子科技的飞跃式发展。摄影爱好者杨先生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一家网站拿来牟利,他去和客服理论,却拿不出证据证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去派出所报案,也咨询了律师,都因为证据不足无功而返。了解到“浦东公证处存证取证平台”后,杨先生第一时间将作品上传,予以固定,为每幅作品生成了独一无二、不可篡改的代码。
“我是一个‘无趣’的人,因为在20年的工作中,始终对公证全情投入,精益求精;我又是一个‘有趣’的人,想做一名海派的公证人,结合传统,利用科技,做一些‘好玩’的、更接地气的事。”上海市徐汇公证处主任潘浩的宣讲,引得现场观众会心一笑。
这些话的背后,是上海市徐汇公证处长期以来的传承创新。从设立“汇存”区块链电子数据存证平台,首创医疗生活备用金提存公证,到推出“时光延展师”家庭公证员公证服务项目,以及在漕河泾开发区成立“知识产权公证服务中心暨公证科技创新中心”,优化“公证+技术”……他们将技术手段与公证传统相结合,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心向暖阳 以善意耐心温暖每颗心灵
小勇被抓时只有16岁,因为一次性吞食了56颗藏有毒品的胶囊,他在机场过安检时被警方当场抓获。看着和自己儿子差不多大的小勇满脸无望,法律援助律师张燕决心尽最大努力去挽救他、引导他。最终,法官对小勇作出了有期徒刑7年的判决。
直到现在张燕一直和监狱里的小勇保持着书信往来,小勇告诉她最近读了什么新书、学到了什么技术,她在回信中鼓励他、肯定他。“每次回信,我的心里总是充满喜悦,还有欣慰。”
“你们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这是一对失独老人写给广富林司法所的。这对老夫妻前两年选定了一家养老院,交了3万元定金。但养老院随意变更条款,老人想取消合同,却被告知要付1万元违约费。他们四处维权,最终找到了司法所。经过多次和养老院协商,最终司法所成功帮助老人获得全额退款,保住了老人的养老钱。
在嘉定区人民调解中心,有位声名赫赫的“五亿女士”,她就是调解员吴蔚。她坚持在调解一线奋斗15载、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000余件,调处案件金额累计高达5亿元。她常说,每个案件的调解,都是调解员的心血,也体现了非诉解决机制的价值。调解员调查案件时要与当事人真情交流,梳理案情时要抽丝剥茧,调解矛盾时要耐心疏导,化解纠纷时要公正公道。
在司法行政人的工作中,虽然不一定总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叱咤风云的壮举,但一双援手、一颗真心、一腔热情、一份担当,足以改变一个人一生。
在15年的一线工作经历中,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施宇锋遇到过形形色色的戒毒人员,她们有的性格偏执、厌倦人生;有的沉溺幻觉、精神异常;有的不惜用绝食和自伤自残等极端方式抗拒戒毒;还有的身患性病、艾滋病、肺结核等严重疾病,对未来心灰意冷;更有人回到社会后无法抗拒诱惑屡次复吸……
其中,有位18岁的少女,竟有10年毒龄。入所两年,施宇锋通过一轮轮真诚谈话、一次次耐心疏导,让女孩开始认真思考人生、规划未来。成功戒毒重回社会后,女孩开启了崭新的生活。如今,5年过去了,女孩没有复吸。在一次回访中,她满含热泪地说:“是施警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始于选择,成于坚持。在法治为民办实事的道路上,他们始终坚持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用自己的坚守,为千家解难事,为万家分忧愁。
影响深远 以责任担当照亮往后时光
在多次专场巡讲活动中,听众范围不仅局限于司法行政系统,还覆盖了政法各单位。他们表示:“先进典型的时代精神没有系统界别之分,司法行政系统的先进事迹同样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从他们身上不仅看到了最亮丽的闪光点,也学到很多实干、真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
来自不同岗位“法治先锋”代表的宣讲,让人更深刻领悟“法治”的广阔内涵,更深切体会“先锋”的坚定引领。上海段和段(临港新片区)律师事务所联合党支部书记徐力说:“他们不是孤独的前行者,每一位法律人都是他们的同行人。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共同守护,因为我们坚信,真正的法治,是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法律的力量!”
为了进一步扩大宣讲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除了到各区开展巡回宣讲专题报告会外,上海市司法局还对宣讲事迹进行了汇编,在各类主体培训班中安排巡回宣讲,开展专题授课、经验分享和座谈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
遴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宣讲团成员,录制访谈节目,在电视台和相关新媒体平台播放和推送;同时录制巡回宣讲内容制作“微宣讲”视频教材进行全网推送,打造全天候“微宣讲”掌上教育平台。
“法治先锋”巡回宣讲活动充分展示了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集中体现了上海司法行政人“崇法、秉正、鼎新、善治”的精神内核。下一步,上海市司法局围绕将“法治先锋”巡回宣讲打造成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活载体和特色品牌,着力构建长效机制,推动宣讲活动进一步走深走实,持续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
奉贤区司法局金汇司法所所长盛志新的人生格言是:把自己的事业看作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珍惜、去呵护;把为人民群众服务中所取得的每一滴成绩,都当作自己最大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份“让人民满意”的情怀,以及那句“司法为民”的初心,都不是口号,是成千上万名上海司法行政工作者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