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局小昆山司法所坚持做基层法治建设的先行者 (2022-03-25)
法治,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群众梦想的“守护者”。松江区局小昆山司法所先行先试,创新探索全面加强基层法治建设路径,以法治重塑治理结构,以法治赋能社会之治,开启基层法治建设新篇章。
列席镇长办公会当好法治政府“守门人”
某个周四下午,司法所所长像往常一样列席参与了在小昆山镇政府会议室召开的镇长办公会,按照会议议程对政府“三重一大”事项逐一讨论研究。在讨论农业园区内某园艺场搭建的违法建筑拆除问题时,司法所所长提出,建议尽早请公证部门参与,做好证据固定工作,避免后续的行政诉讼纠纷。会后,所长又积极联系公证部门派出公证员提供法律服务,全程进行拍照摄像,对重要资产进行盘点。通过司法所一系列协助工作,最终小昆山镇圆满拆除了该处违法建筑,将法律风险降到了最低。
根据上海市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基层法治建设的意见》,小昆山司法所在全市率先探索实践“司法所所长列席街道办事处主任、乡镇长办公会议制度”,以法治重塑治理结构,在基层先行先试,加强基层法治建设保障。自2020年6月11日首次列席以来,已参与列席镇长办公会42次,累计提出法律建议100余条,会后与相关业务部门协同推进落实涉法事务10余件,将法律风险防控关口前移。
司法所所长列席镇长办公会议制度仅仅是小昆山司法所践行全面加强基层法治建设先行踏出的第一步。2020年,小昆山镇建立了“1+2”的全面依法治理委员会工作机制,成立镇党委全面依法治理委员会,下设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守法普法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司法所。据此,小昆山司法所不断深化基层法治体系建设的参与度。牵头推进镇依法行政工作,明确重大执法决定法治审核目录清单,推进重大执法决定法治审核等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积极参与办理镇政府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协助办理某高尔夫球场诉讼、某仓储诉讼等重大历史遗留案件;协助落实合同审查制度,加强政府文件和合同的法治审核,防范法律风险。小昆山司法所积极承担起镇政府法律顾问职责,始终充当基层法治体系建设的排头兵、先行者,提升行政决策合规性,当好法治政府建设的“守门人”。
聚焦“三区联动”打好法律服务“组合拳”
“三区联动、协同发展”,是目前小昆山镇形成的集镇区、工业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三种社会形态共存的治理格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小昆山司法所拉线布点、织密网络,搭建了“三区联动”的公共法律服务框架体系,为居民提供覆盖全域、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切实增强了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工业区,司法所将公共法律服务送入工业园区,成立松江区首家G60科创走廊小昆山工业园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园区内580余家企业及其员工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咨询、人民调解等服务,实现零距离“把脉问诊”,优化了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室还对接了市场监管、劳动、环境、税务等部门,及时解决企业困难,使更多企业能够享受到法治建设带来的“红利”。自工作室设立以来,共开展法治讲座7次,组织相关法律咨询活动10余次,接受法律咨询200余人次,化解工亡、赔偿纠纷等重大疑难复杂案件6起,有效解决了矛盾纠纷。
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大法律服务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力度,在全区首家试行土地流转上平台,对家庭农场的准入条件、规模、实施、退出等作出明确规定,有效防范了农民因承包经营引发的各种矛盾纠纷。接下来,司法所将探索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万亩良田”、家庭农场提供专业全面的法律服务,用法治助力乡村振兴。
在集镇区,目前建立了覆盖镇、村(居)两级的“1+14”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实现了村居法律顾问有形有效“全覆盖”;落实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律师值班制度,每个月服务时间不低于4个小时,公示律师服务时间和服务地点,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量;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法律服务零距离”活动,把法律服务送到了居民家门口。
打造“板凳课堂”做好依法治理“助推器”
楼道“小板凳”,法治“大课堂”。盛夏的一天上午,又一场“板凳课堂”在小昆山镇平复苑小区49号楼道内开展。这一次,村居法律顾问律师为居民带来了一场《民法典》“二陆法治堂”。居民们坐在板凳上,手摇扇子,有说有笑地与律师互动,现场气氛欢乐融洽。“律师经常来这里为我们上法治课,我们在碰到法律问题时,就能很方便地向他咨询。”居民们纷纷点赞。
“板凳课堂”将法治课堂搬进居民楼道,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线上、线中、线下全方位的法律服务,是小昆山司法所在探索依法治理社区管理中的创新举措。在“二陆法治堂”,展示内容涵盖法律援助、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人民调解等多方面公共法律服务,市、区、镇、村居层面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入口均得到展示,居民只要拿起手机,就可通过手机APP、网页端或电话等方式获得法律服务。如今,“板凳课堂”已经成为居民社区的法治服务阵地、自治实践基地、德治体验基地,较好地解决了农民“洗脚上楼”过渡期的社区治理难题。
近年来,小昆山司法所充分结合本区域社情民意,积极培育法治创新项目,像“板凳课堂”这样的基层治理实践,司法所还有很多创新和探索。坚持“党建+法治”新模式,在翔昆苑打造“法润翔昆、德法同行”主题法治文化社区,社区内相继挂牌成立了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援助点、松江区法治文化示范社区、“三治融合”基层治理研究中心等3个法治文化基地,针对楼道堆物等社区治理难点举办法治论坛,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培育翔昆苑社区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联合翔昆苑社区建立“月月说法”普法新机制,以每月第三周的周二固定作为“说法日”,邀请村居法律顾问、司法所所长等作为“说法员”深入社区,集中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纠纷化解、法治宣传等法律服务,形成以“你宣我说”“你说我议”“你议我行”等为活动形式的“法治三人行”品牌特色项目。
敢啃“硬骨头”提升专业素质“软实力”
今年年初,小昆山镇某广场内部因历史遗留问题涉及“一房两卖”等情况,两个“房东”均对租户主张房租并因此发生群体性纠纷。经过仔细研究分析,司法所梳理出与该案件相关的法院判决书五十余份,案由涵盖债权债务纠纷、租赁纠纷、案外人执行异议等。为了厘清其中的法律关系、找到突破口,司法所多次联合相关部门进行专题研究,将法院判决书分类研究、列出事件发展时间线,最终明确了案件的处理方向。
像这样,由司法所提供专业法律意见的法律服务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司法所协助镇政府办理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应急处置、集体资产商铺整体打包出租等问题,这有赖于司法所不断加强专业化建设、提升队伍能力素质,才能高效为依法决策提供法治保障。
以专业立所,以专业强所。为了提升专业水平,司法所加强“集中学”,建立了常态化业务学习机制,充分发挥2名通过法考人员的专业作用,在两周一次的司法所例会上学习最新法律法规,开展案例交流和讨论。同时,加强“实践学”,通过每一个调解案件、每一场法宣活动、每一份执法卷宗,学习专业法律知识,补齐专业能力短板,在实践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接下来司法所将建立跟班学习机制,与佘山法庭等对接共建双向跟班互学制度,通过观摩典型案例庭审、参与现场调查及司法调解全过程,为切实加强小昆山镇基层法治建设提供专业力量支撑。